(资料图片)
自干部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开展以来,思南县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,围绕技术指导、产业发展、人才培养等工作要求,紧扣重点工作开展科技创新,加快设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推广应用,引导各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为建设乌江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。
“下沉式”服务,强化专业技术指导
坚持“人才下沉”与“科技下乡”相结合的方式,强化科技特派员与服务乡镇密切联系,省、市级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2名,全年深入基层开展现场科技服务1237天,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分组,面向全县开展技术指导,累计服务企业和合作社76家,实现科技特派员县域服务全覆盖;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服务模式,以技术上门、线上指导、现场咨询等方式,对油菜、红薯、黄牛等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指导1373次,有力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难险阻问题;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,协助乡镇(街道)制定发展规划9个,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6个,打造本土特色种植养殖品牌3个,进一步促进基层产业标准化、规范化和集约化。
“靶向式”攻关,强化优势产业发展
坚持以“提升科技水平、发展现代农业、增加农民收入”为导向,结合当地实际,大力开展新技术、新品种示范推广,充分利用自身资源,发挥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,加大向上争取力度,不断引进各类项目、技术落户基层,一年来共开展新技术引进推广42项、新品种引进推广12项,同时与企业密切配合,共同进行科研攻关,先后攻克农业技术瓶颈7项,使全县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;广泛深入企业调研,针对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措施,在重大技术环节争取项目支撑带动,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项、省级项目22项、市级项目16项,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攻坚能力,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。
“结对式”帮带,强化本土人才培养
按照“因需施教”的培养思路,根据各乡镇(街道)的生产条件、种植养殖户技术需求,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情况,大力开展“田间课堂”培训,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次,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;通过“1名科技特派员+N名本土人才”的“一对多”培养模式,采取集中培训、现场实操等方式,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,技术培训3552人次,培养本土人才115人,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培养后备人才,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种植水平。(李亚宇、吴青松)